中国—欧盟气候合作:战略机遇与未来展望
1. 气候承诺的历史性时刻
2025年7月24日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前来出席第25次中欧峰会的欧盟领导人。他强调,要在相互尊重、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,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挑战。在本次峰会上,气候合作成为少有的共识领域。双方承诺将在COP30前更新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(NDC),并深化低碳技术合作。
2. 碳中和合作的战略机遇
1. 气候作为桥梁
尽管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上存在分歧,中欧之间的气候合作仍保持稳定。联合声明强调“绿色”是合作的底色,把气候定位为建立互信的重要领域。
2. 碳关税与产业转型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将于2026年生效,这对中国出口商带来压力。尽管政策路径不同,但双方都面临绿色供应链转型的共同任务。
3. 碳市场互联互通
中国正在建设全国碳市场,并探索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(ETS)的对接。实现互操作性将降低减排成本,并为全球碳市场提供示范。
4. 技术与供应链协同
欧盟通过《净零工业法案》支持清洁技术,而中国在太阳能、电动车、储能和CCUS方面居全球领先。双方在标准、试点和融资机制上的合作,可推动更深层次的融合。
3. 政策建议
建立碳市场联通试点:以钢铁、水泥等关键行业为起点,测试信用互认和数据交换。
共同打造绿色技术枢纽:重点发展储能、氢能和CCUS,加速双向创新。
加强能力建设与对话:创建中欧气候政策平台,用于培训与结构化交流。
协调2035年NDC目标:通过技术对话,在碳强度、甲烷减排等关键指标上达成一致。
优化绿色供应链:为电动车、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建立碳足迹框架,为绿色产品创造贸易激励。
4. 展望:绿色未来中的共同收益
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仅将中欧绑定在共同的气候行动中,也为战略互信和全球稳定奠定基础。更深入的绿色合作有望塑造未来的气候治理,并推动下一波可持续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