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碳中和合作:战略契机与未来展望
气候议题成为中欧关系“稳定锚”
一、引子:历史节点上的气候承诺
2025年7月24日上午,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出席第25次中国‑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盟领导人,强调中欧应基于“相互尊重、开放合作、互利共赢”的原则应对全球挑战,其中包括气候变化。在当天的会晤中,气候议题成为少数共识领域之一,中欧共同承诺在COP30之前推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(NDC)更新及低碳技术合作。
二、中欧碳达峰碳中和合作的战略契机
1. 气候“桥梁”功能: 尽管中欧在贸易、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分歧,气候合作依然保持稳定。联合声明强调“绿色”是中欧合作的定义性颜色,气候议题成为中欧强化互信的重要平台。
2. CBAM与产业转型: 欧盟将自2026年起实施碳关税(CBAM),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压力。双方虽路径不同,但都面临供应链绿色升级的紧迫需求,具备协同潜力。
3. 碳市场对接: 中国正在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,并探索与欧盟碳交易体系(ETS)的互联机制。实现对接将降低减排成本,并为全球市场设立范式。
4. 技术合作与供应链融合: 双方可围绕储能、氢能、碳捕集(CCUS)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,推动绿色技术标准、试点项目与融资机制协同。
三、合作路径建议
- 建立碳市场对接试点: 针对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探索碳信用互认与数据共享机制。
- 共建绿色技术研发平台: 聚焦储能、氢能、CCUS等领域,促进双向技术转化。
- 加强能力建设与政策交流: 成立绿色与气候政策合作平台,提供培训与协作。
- 协调2035年NDC更新: 围绕碳强度、甲烷减排等关键指标开展政策沟通。
- 推动绿色供应链优化: 在重点产品领域建立碳足迹评估机制,缓解CBAM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。
四、结语:展望未来合作红利
碳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,更是构建战略互信、稳定国际合作格局的重要支点。中欧绿色伙伴关系的深化,有望在未来十年引领全球气候治理,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。